從早期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到開國大典的經典畫面,從歌舞《春天的故事》到詩朗誦《致敬人民》,聲光電交織成的舞臺上,鋪展出一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中國畫卷,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令人久久回味。
當主創、演員在舞臺上藝術化再現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時,有一群人為順利排練、演出默默付出。他們當中,有來自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及藝術院團的工作人員,有來自新奧集團的后勤服務團隊,有在觀眾席合唱的中小學生。他們各自堅守著演出中看不見的崗位,臉上掛著汗珠,眼中寫滿認真……
人民大會堂一樓東西兩側:沒有走上中央舞臺的演員
排練間隙,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們在人民大會堂一角上自習 王彬/攝
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東西兩側的觀眾席上,有一群穿著校服的學生,整齊安坐。他們來自北京市八一學校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這群孩子是《奮斗吧 中華兒女》中唯一沒有走上舞臺的演員,卻在演出中參與了多個篇章中近10首歌曲的合唱。
從這群沒有登上中央舞臺的孩子身上,你看不到遺憾,他們言語之間透露著驕傲與激動。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參與這種國家級、重量級的演出。為了這次演出,孩子們承受的壓力著實不小。彩排往往從下午甚至早上就開始,一直到深夜才能結束。
“我們現在已經把自習室搬到大會堂了。”馬啟翔說。為了把參加排練而耽誤下的課程補回來,孩子們帶著課本和作業來到大會堂,利用排演休息的每分每秒追趕落下的功課。
廊坊住宿“基地”:4個食堂為1150名演員備宵夜
數以千計的演出人員,住宿生活問題如何解決?
“8月10日接到通知,有超過1000名演員入住我們這里。我們需要裝修165套房子,并提供全套家具和物業后勤服務。經過連續120小時不眠不休的籌備,迎來了演員們。”作為演出的后勤保障團隊之一,新奧集團為演出提供住宿保障。為了集中統一協調各演員團隊參與排演,臨近首都的河北成了最佳選擇。
截至8月31日,共有來自11家院校的1150名學生,29名工作人員入住新奧集團所在廊坊的置業“基地”。“演員們都很辛苦。有時排練完,從人民大會堂出來就凌晨2點了。此時的他們一定是又餓又困。”新奧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每晚,他們的4個食堂會為1150名演員準備宵夜,“在最為緊張的大連排階段,凌晨3點烙餅、熬粥已成慣例。”此外,為了讓演員們生活得更方便與舒適,該集團專門裝修了大面積的洗衣房以供其免費使用。
在后臺,演出各組的“討論會”密集開展。 陳曦/攝
后臺:每天“三聯單”安排各項日程
近百輛運送演員的大巴車,每輛車幾點發車、幾點到達;每個節目的演員幾點排練、幾點吃飯;每次演員中有多少個回民、多少個孩子……這些非常瑣碎的統計、規劃工作,是后臺主任、演出組聯絡組組長安格爾和他的組員每天工作內容的一小部分。從6月25日進入劇組,安格爾一天只有三四小時睡眠,工作電話每天接打100個起步。
今年劇組將核心部門演出組分為聯絡組、音樂組、舞美組、主唱組等幾個組別。無論那個組,都需要“三聯單”安排各項日程。第一聯為“大日程”,即每天排練的具體日程;第二聯是車單,根據“大日程”安排車輛接送演員;第三聯是餐單,根據“大日程”和車單,安排相關演職員的就餐。為了保證每天的“三聯單”盡快發布,安格爾他們對每個演出單位的聯絡員進行了培訓。
人民大會堂地下一層:田奶奶管著大家的“胃”
這里有一位無人不知的大忙人,大家都親切地喚她“田奶奶”。在后勤保障組里,她“掌管”著數千演職人員的“胃”。田莞芬手里的紙張上,記錄每天每個團組的盒飯預定數量、實發數量、浪費情況等,整齊的格子用黑色和紅色兩種筆記清晰地勾畫。
“每天早上最遲10點就要到這里,準備擺桌子、鋪餐布,點數和整理餐食。最多的時候我身邊這堵墻邊都堆滿了盒飯。這么多人吃飯,每天都要用2到3個小時,有時候下午3點我才能顧上吃口飯,5點又要忙著晚飯的事兒了。半夜回到家還要統計大家第二天的用餐數量,提前跟餐飲公司盯對好……”田奶奶舉重若輕地“嘮叨”著。
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祖國頌》到60周年文藝晚會《復興之路》,到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再到如今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奮斗吧 中華兒女》,20年,田莞芬都以財務工作人員或后勤保障人員的身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