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教育在線
“一個教師當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圖為作者與朱小蔓(左)一起訪問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 圖片由作者提供

古人愛說“道德文章”,其要旨在于“道德”(人品)與“文章”(學問)的統一。《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可見,所謂“道德文章”本身是一體的。當代中國學界,不少學者專家恪守中國古典文人傳統,“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道德文章是合二為一的。比如已故的朱小蔓教授。

她本人就是高尚道德的化身

我曾經和朱小蔓老師一起赴烏克蘭訪問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也曾一起去南京憑吊陶行知先生之墓。其實,我和朱小蔓老師的接觸并不多,更多的是從她的文章和著作中了解她。她在教育哲學、道德教育哲學、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教師教育等方面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已被中國教育界公認。一個擔任過原中央教科所所長和其他行政職務的著名學者能夠有這么多的學術成果,并不讓人特別驚訝。朱老師讓我感慨并感動的,是她善良的為人與她的專業研究融為一體。我曾經不止一次對朋友說:“朱小蔓老師是搞道德教育的,她本人就是高尚道德的化身。她是搞情感教育的,她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出她豐富而細膩的情感。”

每次我見到朱小蔓老師,她總是那么熱情,那么溫潤,眼神總是那么專注,笑容一直那么真誠,聲音永遠那么親切,她總能讓我感覺到,自己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是她此刻最關注的人。我堅信,所有接觸過她的人都有這種感覺。這絕不是她的“處世技巧”,而是她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她發自內心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最近讀朱小蔓老師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論綱》,這本充滿理性思辨光芒的著作,讓我眼前不時浮現出朱小蔓老師那親切的面容。

這本著作原是朱小蔓老師的博士論文,初版于1993年,后來多次修訂多次再版。該書全面論述了情感教育理論的方方面面:情感教育形態的歷史考察、情感教育的現代整合形態及其特征、情感教育的目標建構、情感教育的內在過程、情感教育的主要模式……用作者的話說:“我決心從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腦科學、美學、科學史以及既有教育的成功實踐去梳理、挖掘證據,編織并初步論證出一個‘情感教育’的框架性理念、思路,以及據此構想將其用于教育實踐的大致方向、要旨和路徑。”應該說,朱小蔓老師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

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開山之作

說《情感教育論綱》是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開山之作,并不為過。在這部著作中,朱小蔓老師指出:“教育活動古已有之,但教育觀念千百年來包裹在傳統哲學中一直沒有獨立出來。系統的教育理論是作為‘科學’的教育學出現的,它的文化背景是西方近代工業與科學的發展,以及受其影響的知性思維方式的發展,其根本缺陷在于將認知從情與意中剝離出來,將真從善與美中抽取出來,撇開情感與意志講認知的發展,從而走上了唯理智主義的絕路。籠罩在這一思想框架下的現代教育,一方面擁有傳遞知識、選擇人才的高效率,體現出與現代化進程相一致的工具理性功能;另一方面又日漸顯露出與生命意義相悖的內在矛盾,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由此她提出:“情感,以其與個性生命活生生的聯系,以其比邏輯—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為動力系統的優勢,打開了通往價值理性的道路。現在,我們有必要對教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審視,發掘其中情感層面的作用,并完成其與理智層面的整合。之后,我們才可能以這些獲得完整內涵的教育概念,構建新的教育理論框架。”

這是朱小蔓老師整個《情感教育論綱》的邏輯起點。通俗地說,朱小蔓老師不愿看到仍由“科學”獨霸教育理論,而試圖將“情感功能”注入教育理論——當然,“情感功能”并不是朱小蔓老師從外面“注入”教育理論的,而是教育本身就蘊含著情感,她不過是將其清晰地揭示出來。

在技術主義、科學主義(科學和科學主義是兩個有關聯但內涵不同的概念)“高歌猛進”的今天,重申或者說大聲疾呼包括情感在內的人文要素對教育、對人類發展的導向意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朱小蔓這部著作的價值。

情感教育研究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熱點課題

朱小蔓老師以其扎實的哲學功底和深刻的教育思考,在該書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許多觀點富有首創性。

比如,她提出了“情感功能”的概念,即情感能力。說實話,至少我在此之前很少想過情感具有的功能狀態。朱小蔓老師指出:“在處理人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活動時,它表現為一種功能狀態。……我們把這種外化的、有外在功能體現的方式稱之為情感能力。”朱小蔓還將情感能力分為移情能力、情緒辨認能力、情感調控能力、體驗理解能力和自我愿望能力。對其中任何一項能力,朱小蔓都有著細致而富有說服力的分析。作為一個有幾十年經歷的教育實踐者,我深感這些概念和論述,對一線教師的情感教育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朱小蔓老師認為,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以道德為本的校長能夠創造出情感文化,而情感文化正是學校文化最重要的表征。她因此尖銳批評道:“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學校熱衷進行的文化建設主要停留在建筑文化、景觀文化上,停留在限于文本和成人詮釋的制度文化、釋義文化上,離孩子們的真實生活、真實情感需要很遠。它們并不能實際地對人產生情感和精神上的滿足、吸引和提升作用。管理是教育的手段,并不是目的。管理中的權力、管理者結構、領導與服從、規章制度與紀律使人受到一定的規訓和約束而有可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是,管理學中的機構、權力責任、各部門的聯系、相互依從、上下級關系、領導與服從等并不能生搬硬套到教育學范疇乃至教育實踐中。”

教育本來就是充滿感情的事業,教師天然就是具有很高情感素質的人。然而當代中國教育的現狀卻很難令人滿意。為此,朱小蔓老師在本書中寫道:“1994年,我就寫過呼喚有情感人文素質的教師的文章。1997年,國外‘教師專業化’的思潮傳入中國,自那以后,我不斷地撰文提出情感人文素質這一教師特征,它們與教師專業化的內在聯系,包括指導博士生研究教師的創造性品質與一般的專業技術人員之不同,教師創造的根本來源是教師的愛心敏感性、與學生情感互動的能力等。一個教師當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足夠尊重人,會勸諫自己一定要有耐心,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原因、生理原因、生活事件的原因、性情性格的原因、生活史的原因等。如果充分了解,能夠及時溝通,我相信這個教師的學生沒有會與他對抗的。教師的人文素質使其能夠包容、等待、平等交流,不會用控制、強力、淫威和懲罰的辦法來扭曲學生的性格,使學生情感消極,如痛苦、無奈、無助、迷茫等。”

《情感教育論綱》作為一部純理論的教育著作,以概念嚴謹、結構嚴密的內在邏輯力量打動我們,顯然不能用通常意義上的“通俗易懂”來評價它。閱讀本書需要的是且讀且思的“啃讀”而不是一目十行的瀏覽,建議一線教師在讀本書時能夠靜下心來咀嚼,最好是結合沙龍討論、團隊分享的形式,這樣更容易把握并讀透本書的核心思想。

這部著作對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近三十年來,情感教育研究已經成為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熱點課題,一大批實驗學校應運而生,并從中涌現出許多情感教育的優秀教師。對此,朱小蔓老師功不可沒。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作者:李鎮西

《中國教育報》2021年04月28日第10版 版名:讀書周刊·教師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