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教育在線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山東版本”

   2017年11月18日,在山東教育發展史上注定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當天上午召開的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檢查(山東)反饋會上,國家督導檢查組通報了對山東今年申報的23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現場督導檢查情況,以及對所轄縣已全部通過國家認定的12個市抽取20個縣(市、區)進行復查的情況,宣布這43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檢”,并提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認定公布。至此,我省137個縣(市、區)歷經5年努力即將全部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全面完成了國家部署的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實現了省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工作目標,通過國家認定的總縣數位居全國第一,是我省基礎教育繼實現“兩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為全面推進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山東省委、省政府把解決“鄉村弱”“城鎮擠”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突破口,按照“城鄉一體、統籌實施、鄉村提升、城鎮擴源”的指導思想,以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主體,以全面改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解決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為兩翼,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扎實的作風,統籌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定不移地將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強化職責 政府統籌推進

  11月9日上午,鄆城縣武安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的學生樊澤蔓在專用音樂教室上芭蕾舞課。“農村的孩子能接受專業芭蕾訓練,在田埂上跳芭蕾,那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鄆城縣教育局負責人說。

  同一天上午,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錦華小學四年級學生小芳則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繪畫。“學校環境好了,孩子變得更懂事了,也更開朗了。”在鎮上企業打工的小芳父母話里透著欣喜。

  在親子欣喜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付出的甘苦。鄆城是日前山東省最后一批通過“國檢”的縣,從2016年3月至今,這個省財政困難縣“全面改薄”工程大干快上,累計投入資金11.3億元。環翠區是2013年山東省第一批通過“國檢”的,張村鎮是該區企業最為密集的區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眾多。近幾年,區鎮兩級投資數億元高標準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最大限度滿足當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求。

  山東有9900萬人口,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教育規模、教育體系龐大。與此同時,由于地域差別相對較大,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省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難度可想而知。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考驗著政府的決心。山東將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納入《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出臺了《關于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改薄”、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工作列入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各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各市也將三項工作列入對所轄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內容。在考核監督的強力引導和推進下,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普遍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辦事機構,層層明確目標、分解任務、壓實責任。

  在推進過程中,山東建立健全機制,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推進體系。全省實行目標責任制,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逐級簽訂責任書,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抓、分管領導同志負總責。市、縣(市、區)政府分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工作領導小組或指揮部,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綱領銜,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定期研究協商推進事宜。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執行和落實,形成了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標準引領 域內辦學一體

  行走于齊魯大地,你會發現,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隨便走進一所農村學校,都會發現圖書館、實驗室、網絡教室等各類功能室一應俱全。“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再也不羨慕城里的學生了。”這成為全省農村學生的普遍心聲。

  鄉村教育、鄉村校舍煥然一新,這首先得益于山東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的實施。從全國范圍來看,山東是較早頒布實施省級層面辦學條件標準化指標體系的省份。早在2008年,省教育廳、財政廳等九部門就聯合印發了《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把標準驅動的機制引入辦學條件領域。

  標準頒布后,各級政府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行為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各級政府從以往興辦重點校的慣性中徹底轉變,把公共教育資金用于所有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上,并使區域范圍內所屬各學校都具備相同的辦學條件;使得政府的辦學行為建立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建設標準化學校,全面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已經成為政府的主體責任。

  全面改薄 彌補教育短板

  “治貧先治愚,治愚靠教育。”

  2014年,旨在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全面改薄”工程在齊魯大地拉開序幕。工程覆蓋全省15個市111個縣(市、區)的9765所學校,惠及460多萬名農村中小學生。

  省政府工作報告、全省教育工作會議都把“全面改薄”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程進行重點部署,連續兩年列入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實施重點監督檢查,充分調動了各市、縣的積極性。

  為保障工程順利實施,山東不斷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結合中央專項資金支持,省級財政規劃投入專項資金83億元。省財政廳、省物價局、教育廳等聯合出臺意見,對所有中小學配套建設項目減收或免收幾十項收費項目;通過省、市、縣三級統籌,著力解決學校建設用地的問題;省國土部門將用地指標單列,2016年“全面改薄”和解決大班額問題工作單列新增用地指標2萬畝。

  各項目市、縣均把“全面改薄”列為重大民生工程,扎實推進。濰坊市統籌中央、省、市資金2億多元用于“全面改薄”工程,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拉動縣、鎮配套資金投入近5億元;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全市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有39所項目學校通過PPP模式融資41.43億元;采取獨資、合資、混合股份制等辦學模式,社會融資達24.3億元。臨沂市將“全面改薄”納入對縣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重要指標,每年組織一次全面考核,實行量化打分、雙月通報制度,并及時公開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有力督促了縣區政府積極履行主體責任。菏澤市在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一校一策”“保基本、補短板”“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科學制定了全市“全面改薄”規劃并積極實施。

  截至目前,山東“全面改薄”工作累計投入資金484.53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115.12%;竣工面積2121.34萬平方米,占規劃面積的99.15%;完成設施設備購置投資86.38億元,采購完成率為109.13%。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2015年11月,全國改薄辦組織10個省份到山東召開座談會,學習山東的典型經驗做法。2016年9月,山東又在全國“全面改薄”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分身增容 消腫城鎮班額

  新學期開學首日,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里,很多家長注意到,“前排緊挨著講臺,后排倚著后墻,學生轉身都很費勁”的情況不見了,課桌空隙明顯大了,教室里整齊規范、寬敞明亮,配備了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教學設備。相同的場景發生在濰坊市濰城區實驗小學里。9月1日,該小學分校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學位540個,由2015年時幾乎全都超額的37個教學班擴到 51個,學校大班額已全部化解。這種變化讓家長們滿心歡喜、孩子們興奮不已。

  僅在兩年前,山東城鎮中小學大班額非常突出。省教育廳廳長左敏曾歷數全省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之痛:“有的學校一個班達到了八九十人,甚至超一百人,全省17個市無一幸免地存在大班額現象。”大班額問題的存在,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也影響了新型城鎮化建設。

  山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率先在全國提出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2015年9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有關事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承擔解決大班額問題的主體責任,政府主要領導對解決學校大班額問題負總責。各級政府要按照特事特辦、綜合施策、用好存量、擴大增量的原則,用兩年時間解決大班額問題。省、市、縣(市、區)政府逐級簽訂了責任書。

  “我們將用兩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我們一定能給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左敏說。我省綜合分析,科學測算,編制完成了專項規劃和工作方案,制定出了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省財政安排以獎代補資金20億元以上,用于獎補各地解決城鎮大班額問題。同時,要求各市、縣(市、區)政府多渠道籌措資金,保障資金需求。省國土部門單列指標用于解決大班額建設用地,支持通過梯次補位辦學、盤活閑置廢棄教育用地等方式,滿足學校建設需要。

  濟南市從教育費附加中累計安排5億元資金用于全市解決大班額問題。東營市市級財政安排資金達到3.3億元;泰安市投入專項資金2.3億元;濱州市安排獎補資金4.1億元。市級財政投入,調動了縣級財政投入的積極性。

  各地還積極吸納社會力量辦學。棗莊市臺兒莊區通過墊資和資源置換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先期投入3.72億元;濰坊市通過PPP模式融資21億元,推動了25所學校建設。

  如今,解決城鎮大班額這張全面鋪開的民生答卷已經顯示出令人振奮的數據:截至2017年9月底,山東各地已累計完成投資1074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2427所,新增教學班4.12萬個、學位189.19萬個。山東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

  補充交流 優化師資配置

  新學期開學時,樂陵市丁塢鎮小學的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學校里又來了不少“新面孔”——上音體美課的“大姐姐”“大哥哥”來了!

  這樣的驚喜遍布齊魯大地的農村學校。山東積極探索編制管理創新,教師編制實施行動態管理,每三年核編一次;聚焦編制結構性優化和農村學校實際,對不滿標準班額的學校按班師比核編,對育齡女教師較多的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核增5%編制;加大區域調劑力度,核定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總量超過原有總量的,由縣級編制部門在縣域內事業編制存量內協調解決,縣域內難以調劑的,在設區市調劑解決,個別設區市也無法解決的,由省級機構編制部門協調解決。2016年,全省調劑其他事業單位編制用于教育4536名,市級調劑縣域間編制8755人,省級調劑教師編制1000名。對滿編超編、但結構性缺員的學校,調劑其他事業編制設立教師編制臨時周轉專戶。全省17市均已建立臨時周轉編制專戶制度,解決中小學教師編制1.88萬名。同時,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用教輔、后勤人員,騰出更多編制用于補充專任教師。近兩年,全省新增教師11.86萬人,較好地解決了師資短缺難題。

  為了讓教師資源“活”起來,從2015年起在全省整體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我省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意見》、《關于推進縣(市、區)域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等多個文件,全面推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將教師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為均衡教師資源配置創造了制度條件。各級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主動放權,按照管人與管事相統一原則,縣級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教職工編制、崗位進行總量控制,教師管理的具體事務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縣域內教師交流不再申報用編進人計劃,教師管理機制得到極大優化。目前,“縣管校聘”已在全省137個縣(市、區)全部鋪開,兩年來全省交流輪崗校長、教師6.65萬人,青島、濰坊、淄博、濱州被列為國家級改革示范區。交流輪崗、跨校競聘、學區走教等在全省普遍開展,城鄉學校、校際之間管理水平和師資條件差距逐步縮小。2016年,全省交流輪崗教師2.09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向鄉村學校交流1.22萬人,663名城鎮校長到鄉村學校任職。

  為補齊鄉村教師“短板”,2016年起,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計劃3年培養1萬名免費師范生充實鄉村教師隊伍。每年組織1.4萬名高等學校在讀師范專業學生到財政困難縣實習支教。提高中小學教師崗位設置比例,實施“兩貼、兩房、一體檢、一榮譽、一特崗”等惠師政策。“兩貼”政策即農村教師享受鄉鎮工作人員津貼補貼政策,人均每月增資約500元;發放鄉村教師交通補助或開通班車,補貼標準每月50-300元。“兩房”政策就是逐步實現鄉村教師城里有一套商品房,學校有一套周轉宿舍,著力解決青年教師住房和子女入學難題。全省已建成周轉宿舍近60萬平方米。壽光、桓臺、海陽、曲阜等縣(市、區)通過團購、統一建設教師公寓等形式對鄉村教師城區購房給予一定優惠,張店、滕州、龍口、肥城等縣(市、區)落實了無房職工住房補貼政策。“一體檢”即每年為鄉村教師保障1次有質量的體檢。“一榮譽”就是為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20年者頒發榮譽證書。“一特崗”政策是以農村學區為單位設立特級教師崗位,實行任期制,聘期內享受特級教師津貼,已聘任崗位528個。

  全省各縣(市、區)均落實了農村教師的鄉鎮補貼,將偏遠農村學校建設教師周轉宿舍納入當地保障性住房建設范圍,妥善解決鄉村教師食宿問題。交流輪崗、跨校競聘、學區走教等普遍開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大力實施,城鄉學校之間、校與校之間管理水平和師資條件差距逐步縮小,均衡程度大大提高。

  規范辦學 推進內涵發展

  近年來,山東省推進均衡的同時致力于規范辦學行為,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山東注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學養”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對學術不端、師德不端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并從省級層面建立教師宣誓制度,開展“齊魯最美教師”、“教書育人楷模”等推選活動;還注重規范學校招生行為和中小學教學行為。2016年5月,教育部在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進行解讀。這是教育部首次在地方發布教育新政,是對山東德育課程一體化實踐與探索的高度認可。

  山東實施學區制改革,以學區為單位組建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實行招生培養、教師資源、課程建設、教學研究、教育資源、家長資源“六個統籌”。目前,各地共建設學區1900多個,共覆蓋義務教育學校1.1萬所、教學點1700個。山東建立縣域“結對幫扶”網絡,發揮城鎮學校資源優勢的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目前,共結成4400多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幫扶對子,基本實現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學校結對幫扶全覆蓋。山東各地各學校彰顯特色立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縣縣有品牌,校校顯特色”的局面。山東制定印發《山東省依法治教實施規劃(2016-2020年)》,推動普通中小學校依法制定學校章程,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此外,山東積極推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家長委員會探索建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強化督導 力促均衡成效

  “廣大省督學和教育督導員走遍齊魯大地,歷經千辛萬苦,評估百縣千校,想盡千方百計,力促均衡發展”,在11月18日的反饋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對此做出高度評價:“聚焦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大督查、大督導保證各項政策、計劃的最終落實和取得實效,是山東工作的又一亮點。”

  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中,山東強化督導評估,嚴把標準關、程序關、問題關、鞏固關,起到了極大的督促、引領、把關作用,功不可沒。省政府教育督導室創新督導評估機制,建立了預查、評估、復查機制,突出了資金投入、師資隊伍、辦學條件、學校管理等重點內容。三輪實地評估,每個縣檢查學校均在總數60%以上,覆蓋面大,檢查細致,問題不放過,反饋不留情,整改不放松,結論不敷衍,形成了嚴格、科學、務實的督導評估工作體系。在此過程中,督促各級政府補撥教育經費,依法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為學校標準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研發了督導評估信息系統,實現了教育督導的信息化,提高了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信效度;建立了專家分市包縣制度,落實責任、嚴格標準、督促整改、強化落實,保障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項政策、標準落地生根,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教育督導的權威,得到了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充分認可。

  與此同時,省內各地也出臺了相關的督導考核措施。臨沂市創新督導方式,開展診斷式督導和跟進式督導;泰安市延伸督導觸角,市級督導覆蓋了轄區內所有中小學和教學點,建立健全了督導評估、問題反饋、督促整改、結果通報、考核問責的長效機制。

  教育督導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實施,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全面落實,教師招聘和交流輪崗機制基本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資助體系基本完善。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也已經開啟,對整體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點從硬件建設逐步轉向內涵發展。今年,我省印發了《關于貫徹國發〔2016〕40號文件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新時期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出系統設計,這一意見的實施必將大幅度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今年4月,教育部已經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辦法》,啟動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評估工作。我省也已經印發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創建工作方案》。下一步,我省將以此為抓手,引導廣大縣(市、區)進一步提高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優化師資隊伍配置,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一體化管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形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義務教育的需求。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