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在线观看|日韩欧美网址|人人艹人人插|色偷偷亚洲综合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手機版 更多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教育在線
信息技術點亮農村教育這片藍天

 

 

 

近年來,浙江長興縣實驗小學創新了“i·e”德育課程,內容包括“有趣的”“享受的”“有創造力的”等等,就是要鼓勵孩子們關注跨界思維,用互聯網思維去學習。

上圖為9月1日開學時,學校為新生舉辦親子入泮儀式,孩子們正拜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下圖為孩子人手一冊《悅讀存折》,用虛擬的“悅讀銀行”激勵孩子們爭做閱讀“富翁”,積累閱讀財富,儲蓄書香童年。 范新萍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農村教育發展重要講話,多次強調要“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如何促進農村教育均衡與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成為當下國內外教育發展的熱點問題。

當今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框架”提出的“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農村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至2015年我國文盲率已從1982年的34.5%減少至3.64%,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88%,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0%,九年義務教育入學鞏固率達到93.0%,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速度被國際社會稱為“世界奇觀”。

從2010年開始,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社會希望中國能為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提供援助,分享中國農村教育近40年發展成就,輸出中國經驗,為實現“教育2030行動框架”提出的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標貢獻中國智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落地在中國,這是世界對中國農村發展道路、農村教育發展模式的認同。

4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年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注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搶占國際制高點,增加國際話語權。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貫徹國家關于農村教育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落實,近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下稱“農教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教育與農村發展論壇——信息技術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論壇旨在基于國際視角,梳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分享縣域典型案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通過高層次科研機構間的合作,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何推動農村教育公平、有質量地發展。

利用信息技術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信息技術促進偏遠地區貧困學校教育均衡發展、助推精準扶貧,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從《青島宣言》到“教育2030行動框架”,再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都在強調,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農教中心主任黃榮懷從國際農村教育視角出發,梳理了過去40年我國農村教育走過的歷程和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經歷了“校校通、農遠工程、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薄改、改薄”等系列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為農村學校輸送了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其中“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就覆蓋了全國6.4萬個偏遠教學點,使400萬名農村孩子能夠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對農村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

湖北省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教授認為,“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發展,不僅促進了教育發展,增進其知識,同時送去了致富思路與項目,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使信息化在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也致力于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

信息技術促進管理機制和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重視硬件建設但設備配置不均衡、教學點舊設備可用性差與設備過度豪華配置現象并存、設備沒有充分發揮其應用效益等,是目前農村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此華東師范大學任友群教授以江西省上饒市智慧校園建設為例,提出了貧困縣域信息化建設推進模式,他建議,“要統籌做好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和試點先行,將教育信息化投入重心從建設轉移到應用和服務,注重發揮聚合效應,堅持低成本、低門檻、高效用的原則,既要持續增加投入,又要用好現有投入,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農村教育精準扶貧。”

華中師范大學王繼新教授提出,通過信息技術,縮短區域、城鄉數字教育資源鴻溝,以同步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形式為農村教學點提供遠程直播、在線課程資源和服務,如自己探索的“咸安雙軌數字學校”模式頗具示范性,使得該區農村教學點課程開足開齊率達100%,質量達標率在98%以上,解決了農村大部分教學點學科課程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的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認為,信息技術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媒介。當信息技術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設計相結合,可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科素養,提升學校整體教育質量,實現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學業比肩。此外,中國農業大學劉永功教授從農村教育包容性視角提出,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式提高教育包容性、公平性是尊重性別平等、民族平等和確保殘疾兒童接受平等教育的必經之路。

貴州省福泉市蔣局長提到“干部數字管理學校”,即采用數字化配合去行政化的校長管理模式,同時管理多個學校,通過信息化重塑學校業務管理流程,提高課堂教學和學校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周洪宇教授還提出,“要健全協同推進的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建立一個中央、省、地市、縣、學校良性銜接的協同推進機制,以及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加強中西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教師隊伍的信息化建設,促進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的均衡發展”。(本報記者 黃蔚 通訊員 趙玉池 王永忠 霍君宇)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9日第3版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