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
比興手法。
解讀文本
《蒹葭》開篇就以“蒹葭”起興,展現了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種境界,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通俗地說,“比”就是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在寫作中,運用比興的手法,可以通過具體的、常見的事物表達抽象的事物,使讀者易于理解;還可以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鮮明。此外,運用比興手法能避免敘事或說理的乏味和過于直白,使之委婉含蓄,意蘊更為深刻。例如《你好,西藏》:
天亮得晚。當晨曦破開一線天的時候,所有的山巒,都漸漸蘇醒過來,一副神清氣爽的好模樣。初升的太陽,拉出一絲一絲的金線,不停穿梭,很快,它給山巒織出了一件金光閃閃的袍子。當所有的山巒,都披上了這樣的金袍子,整個天地,變得晶瑩華彩,猶如傳說中的天宮。
霧起。綿羊毛似的霧,在山間自由來去。山峰在大團大團的霧中忽隱忽現,偶露崢嶸,便是光芒璀璨,讓人驚艷。那些霧是云的孩子吧?它們承襲著云的輕盈和飄逸,又比云更為靈動和神秘。
文中使用了比的手法,使所描寫的景物形象真切,突出了西藏特有的景物特征,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輪美奐的西藏晨景圖。
附《你好,西藏》原文:
你好,西藏(節選)
丁立梅
林芝是西藏的“江南”。
清晨五點,我們全體集合,摸黑上路,從拉薩出發去往林芝。在車上,小閆一再打招呼:“大家辛苦了!沒辦法,到林芝全程1000多里,盤山道不好開,在路上我們將要逗留10多個小時。我們難得來一趟,早點去,多看點美景,你們說是不?”大家齊聲附和:“是啊是啊,為了讓眼睛在天堂,就讓身體在地獄吧。”
我的高原反應一直很嚴重,折磨得我夜里根本無法入睡。從凌晨一點盤腿坐在床上,吃頭疼散,吃紅景天,直到硬撐著上路,只想不錯過這“天堂”里的好山水。
天亮得晚。當晨曦破開一線天的時候,所有的山巒,都漸漸蘇醒過來,一副神清氣爽的好模樣。初升的太陽,拉出一絲一絲的金線,不停穿梭,很快,它給山巒織出了一件金光閃閃的袍子。當所有的山巒,都披上了這樣的金袍子,整個天地,變得晶瑩華彩,猶如傳說中的天宮。
霧起。綿羊毛似的霧,在山間自由來去。山峰在大團大團的霧中忽隱忽現,偶露崢嶸,便是光芒璀璨,讓人驚艷。那些霧是云的孩子吧?它們承襲著云的輕盈和飄逸,又比云更為靈動和神秘。
山亦是自由的。它們或臥著,或立著,或躺著,各有各的姿態。這是西藏最好的時節,滿山的綠披掛著,鋪排著,紅花朵、黃花朵間隔其中。
水更是自由的。尼羊河一直伴著我們的車行,一會兒急湍,一會兒緩慢悠閑。水清得發綠。有人家在水邊住,紅磚藍瓦的別墅,或是青磚紅瓦的別墅,門楣上繪著五顏六色的畫。門前都有小花園,一蓬一蓬的花怒放著。我們心生羨慕,這是神仙住的地方啊。小閆介紹,這都是國家援建的,現在藏人的日子,過得相當優裕了。
牦牛,或是綿羊,也有馬,都是幸福得不得了的樣子,它們低頭在山坳處吃草,神態安寧。水肥草美,這是它們理想的王國。
到米拉山口時,太陽已升得很高,山間的霧氣仍很重。一車人下來,在米拉山口稍作停留。米拉山海拔5020米,是拉薩和林芝的分界山口,它橫亙于東西向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之中,是雅魯藏布江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是藏人心目中的神山。山口掛滿經幡,紅白藍綠黃,在風中飄拂,神秘莊嚴。不遠處的群山,太陽照著的地方,鏤金鑲銀,光華燦爛。照不著的地方,則幽暗深邃,神秘莫測。
山口風大,冷得瘆人。趕緊拍幾張照片走人,山山水水,根本用不著挑角度,每一處都美得讓人心慌。
午飯是在林芝的行政中心八一鎮吃的。這里原先不過幾座寺廟、幾十戶人家,后來豎起房屋,拉起電網,鋪起水泥路,慢慢發展壯大,跟內地任何一座城鎮別無二樣。要不是看到一些經幡,和不時走過的穿著藏族服飾的藏民,真疑心是到了內地某個城鎮。
海拔已降至2900米,人舒適多了。小閆跟大家開玩笑說,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等到了晚上,大家好好泡個熱水澡吧。
我們上車,趕去南伊溝。南伊溝是喜馬拉雅山脈無數個美麗的溝谷之一,谷內住著神秘的珞巴族人,原始森林密布,美麗的南伊河由南向北,貫穿其中,流入雅魯藏布江。它是西藏的小江南,風景堪比九寨溝。
我們在下午三點,抵達南伊溝。讓我們驚訝的是,景區門口,除了我們這輛大巴外,別無其他車輛。
我們在一戶人家屋前停下,等著武警上車檢查。這里與印度毗鄰,邊關地區,把守嚴格。又因保護自然生態,限制游客人數,所以在這里,看不到內地景區人滿為患的場面,聽不到任何喧嘩,也不見五花八門的小攤。
靜,真靜。時光慢慢悠悠,我們得以細細打量眼前的這戶人家。二層樓房,開著一爿小商店,門口拴著一條大黑狗,狗很安靜地伏在地上,看著我們這輛車,目光溫和。兩個小孩在門口玩耍。店門口坐著兩個穿少數民族服飾的婦人,她們不看路人,一個在給另一個梳理頭發。一個當地人過來,拿起擺在貨架上的靈芝,敲了敲,嗅了嗅,放下錢,拿東西走人。一青年人過來,拿幾只水果,看上去像李子,他兀自放電子秤上稱一下,丟下錢,拿起水果就啃。兩個婦人始終沒有抬頭,任他們自由來去。——看得我莫名感動,這種坦誠與信任,像遍地的陽光。
坐上景區內的電瓶車,去南伊溝的深深處。小閆一再關照,不要戴帽子,谷里風大,會吹跑的;穿暖點,要帶上傘,一谷有四季,說不定會碰上雨。我們一一照辦,做足準備,只為一睹她的芳顏。
一路上山好水好,草木森森。多野花,黃的、紅的、紫的,一枝一枝,一簇一簇,站在草地里,站在半山腰,站在南伊河畔。南伊河一路向前,奔著,涌著,歡呼著,砸出一大朵一大朵潔白的浪花。
認識了一種叫高原明珠的植物,開白花結紅果的。聽跟隨我們的藏族姑娘達娃卓瑪說,這種紅果子能吃。她摘一串,請我們每人嘗幾粒。真能吃么?有人疑惑。小姑娘驕傲地說,當然能,我們這里的果子,大多數能吃,很甜的。我們吃幾粒,果真甜。
認識了珍珠花。形似珍珠,一開一大團。還有一種紫色的花,叫的名特有趣,叫跳走松鼠。達娃卓瑪采一朵放手上。看,它會跳。她示范著。眾人嘖嘖稱奇。我們還特地停下來觀看一棵冷松,它的上面結滿大如蘋果的紫色的果子。——好山好水潤著,這里的植物都成精了。
珞巴族人的村莊,掩映在一些綠樹后。這個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有太多的圖騰崇拜,刀耕火種的生活習慣,一直保留至今。我們進谷前,小閆再三交代,不要隨便靠近珞巴族人的村子,不要打擾他們。我們遠遠站著看,看山看水般的。他們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我們能做的,只有敬重。
溝谷的深深處,是樹,是樹,還是樹。樹上垂掛著松蘿,灰綠色,密密的,柔軟細長。松蘿是一種有潔癖的植物,空氣中有一點點污染它都不能存活,所以被人稱為最好的“環境檢測器”。溝內松蘿遍布,這里的生態環境,無疑是最潔凈最原始的。
我們踏上穿過原始森林的木棧道,吸進去的空氣,都是樹木花草的味道。人走在林中,被染成一個個綠人了。眼睛所見的,是樹,是樹,還是樹。隨便一棵,都是上了年紀的。有的樹老了,自己倒下去,也沒人撿了當柴火,一任它倒下,和著泥土一起風化。——在這里,做一棵樹是幸福的,生老病死,一切順其自然。
草甸,一處,一處,又一處,綠緞子一樣的草,鋪向山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