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側面烘托,凸顯特點。
解讀文本:
第二段中對潭水和游魚的描寫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看,作者是在寫魚,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印象深刻。這是用側面烘托的方法,用魚兒的“空游無所依”來映襯出潭水清澈見底的特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同學們在寫人時可以將對人物、事件的描寫與對環境、景物的描寫有機結合,利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側面寫正面、以對面寫正面,正側面相結合,能使文章產生極佳的藝術效果。例如:
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一個水世界。祥子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
這是老舍《駱駝祥子》里的一個片段,該片段通過寫暴雨之“暴”,從側面烘托出祥子在暴雨中拉車如同“掙命”的情景,表現出他生活的艱辛。
概括借鑒點2
動靜結合,相輔相成。
解讀文本
作者在表現潭水的清澈時,其中最精妙的是對魚的描寫。如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一幅群魚嬉戲的畫卷。先是魚群一動不動、一無憑依,仿佛懸于空中,在日光照射下,水底石上,魚影歷歷在目,這是寫魚處在靜態之中。如果僅僅寫魚的靜態,不免失之呆滯,故而作者筆鋒一轉,再寫魚的飛快翔游。靜態轉瞬即逝,魚群處于活潑的動態之中。靜與動迅速更替,水中一派盎然生機,這樣就自然引出魚群“似與游者相樂”一語。潭水的“清、空、明”,游者之“樂”,也從側面展現了出來。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在寫作時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能使文章生動而具有感染力。靜態描寫突出事物的靜謐,動態描寫突出景物的生機和活力,兩者相結合,文章則變化多姿、意蘊無窮。例如:
與之相映成趣的畫面,便是深邃的碧空下,蒼勁如黛的遠山,其懷抱中的廣闊無垠的玉米地,地頭及田邊的綠樹,田間的玉帶般飄入青紗帳深處的公路……但這畫面并不靜止而單調:玉米在相互招手致敬,搖身舞動,大樹在沙沙地輕輕打著拍子應和,更兼滿天的蜻蜓在悠閑地游弋,偶然間飛鳥的身影從碧空中滑過……這立體的畫面!這唯美的畫卷!
這是山東省一名中學生寫的作文《田園鳴奏曲》的結尾部分,重點描寫了田野里美麗的畫面。作者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先寫遠山、綠樹、公路等物,突出田野靜謐的特點;然后以擬人手法,突出了玉米的舞動、蜻蜓的游弋、飛鳥的滑過,從而給人以動感。這里既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二者的有機結合突出了大自然的立體與美麗,令人心馳神往。
附《田園鳴奏曲》原文:
田園鳴奏曲
山東一考生
午飯后,雨停了,天空也稍見明亮。微風輕拂,夏天特有的涼意也徐徐而來。暑日的清涼興奮著萬物,花呀,草呀,莊稼呀,都漸漸挺直了腰身,天地間的精靈也活躍起來了,塵世充溢著生命的氣息。
田園上最先歡快起來的便是那群兩棲的朋友。雨的沖洗,水的積存,使它們洗澡、游泳更方便了,所以它們就高興起來了,邊凈身,邊振聲高歌,嘹亮的歌聲從每一棵玉米株下,每一片莊稼葉底,每一潭積水洼旁,掠過漣漣的牛毛細波,沖破莽莽的青紗屏障,回蕩在茫茫的青山白云間,千百萬聲卻不約而同地匯成一個振聾發聵的旋律——“咕——呱——”“咕——呱——”。那歌聲,直上云霄,響徹天際,縈繞胸中,使人深深陶醉在這田園豐收小調的韻律中。就像有支看不見的指揮棒在提醒著每一個小巧可愛的演員,使它們的暢鳴趨向于協調統一。哦,看到了,那位指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她的名字叫作“自然”。她雖然使人覺得無限溫柔,卻用一種叫人不可抗拒的力量約束整個世界。如今,她的杰作——夏日的雨后,連片的田中,令人震撼的蛙鳴,卻又叫人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愜意。
除了蛙鼓,還有一兩聲清脆的蟬鳴點綴其間,還有偶爾星星點點不知名的蟲嘶,還有若有若無的輕風拂葉的沙沙聲,更增添了這奏鳴曲的生動與活潑。它們巧妙地配合在一起,一直在田園上空回蕩,回蕩……
與之相映成趣的畫面,便是深邃的碧空下,蒼勁如黛的遠山,其懷抱中的廣闊無垠的玉米地,地頭及田邊的綠樹,田間的玉帶般飄入青紗帳深處的公路……但這畫面并不靜止而單調:玉米在相互招手致敬,搖身舞動,大樹在沙沙地輕輕打著拍子應和,更兼滿天的蜻蜓在悠閑地游弋,偶然間飛鳥的身影從碧空中滑過……這立體的畫面!這唯美的畫卷!
統一壯麗的旋律,生動唯美的畫卷,還能說什么呢?唯有閉目欣賞,唯有由衷贊嘆。而能夠創造這一切的,只有我們偉大的造物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