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移步換景的寫法。
解讀文本
本文第一段并沒有直接寫醉翁亭,而是運用移步換景、層層縮小的寫法,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瑯玡秀色圖” “釀泉流水圖 ”“溪亭展翅圖”。作者先從大處、遠處落筆,寫“環滁皆山也”,這是站在滁州城環視所見。接著作者牽著讀者的視線“望”“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然后,作者又帶領讀者來到“蔚然而深秀”的瑯玡山,這時景物越來越清晰,離醉翁亭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山行六七里”,便到達釀泉,最后作者帶領讀者將目光聚焦到了醉翁亭上。這種寫法既交代周圍的環境,又使景物具有了層次感。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于游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覽或參觀的路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我們要把立足點的空間變換順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圍繞中心綜合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的表達方式,寫成的游記才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概括借鑒點2
以“樂”字貫穿全文。
解讀文本
全文以“樂”字為線索,寫了眾賓樂、太守樂、禽鳥樂,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即因百姓的快樂而快樂的胸襟與氣度。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在寫作時,一些名家常以某一字為線索來貫穿全文。例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笑”。 文章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