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一線串珠,首尾呼應。
解讀文本
本文圍繞“奇巧”一詞展開全文。開頭總寫王叔遠雕刻技藝的高超,而下文對“大蘇泛赤壁”這枚核舟進行具體說明時,無論是對核舟構思的說明還是對雕刻技藝的描寫都體現出“奇巧”二字。開頭的“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既總寫王叔遠技藝“奇巧”,又與結尾“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相呼應,突出了材料之狹小和雕刻者技藝之奇巧。這種以一詞(“奇巧”)為線索貫穿全篇的“一線串珠”式寫法使文章結構完整謹嚴,而“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前呼后應的照應安排,使文章脈絡清晰、層次井然。這樣既概括了整體,又突出了局部。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在敘事的過程中,讓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個階段重復出現,并通過各種手段強化它的形象,那這個物品就往往起著過渡、象征和點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同時也是全文的線索。如山東威海中考作文《因為有根》,就以“龍骨”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龍骨”作為老人風骨的象征,蘊含著老人樸實、勤勞、樂觀的精神,和以老人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勞動者的堅忍、憨厚、知足的品質,而這些精神與品質已經流淌于作者的血脈之中。整篇文章主題深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附《因為有根》原文:
因為有根
山東威海一考生
走過陽臺,無意間瞥見那株蒼翠欲滴的龍骨。它已長到和我一般高的個頭,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沒給它澆過水了。提起水壺的一瞬間,眼前浮現的,卻是那個送我龍骨的老人。
記憶中的那個老人,總是背光出現。陽光在他的身后輕柔地搖擺著,就像是從他身上彌散開來的光輝。他那黑紅的臉龐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宛若云貴高原上的紅土,簡單、樸實、敦厚,卻讓人從中讀懂了什么叫“恢宏”。有時候,他會戴上一頂草帽,裸露的手臂上青筋如同樹根般盤踞。他喜歡赤著腳站在被太陽炙烤的水泥地上,寬厚的腳板也是大地的顏色。他說,這樣做,接地氣。
在我的印象里,他總是一個人在陰涼處靜靜地搖著蒲扇。在大家伙兒的眼里,他是村里盡責的播音員、水電工,也是每個人心中最好的老大哥。他好像知道許多我不懂的東西,明白許多我難以理解的道理。小時候如此,現在我長大了,還是如此。盡管我確切地明白,他只是個實實在在的莊稼人,但我還是會懷著虔誠與尊敬,聽他講那些大道理,聽他講那些跟著毛主席的舊時光。
太陽慵懶地掛在西山上,山風吹來了傍晚的第一縷涼爽。他在小院里搗弄著家畜們今天的晚餐,母雞探頭探腦地溜達到了他身后,趁機偷吃了幾口;貓兒趴在門后,怡然自得地搖著尾巴;鴿子撲棱棱地飛上了屋檐,家鴨一直扯著喉嚨激情辯論或縱情演講。而他,總是笑呵呵地看著他用雙手所創造的這一切。曾經,我也陶醉于這種充滿鄉土味的恬淡意境,可現在生活在鋼筋水泥之間的我,卻再也無緣邂逅這種獨特的風景。
他教會我很多,從被蚊蟲叮咬要涂馬齒莧汁這種小事,到時刻要追隨毛主席的話語這樣崇高的信念。因血脈相連的緣故,我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從他那里繼承的血液在我的胸膛里澎湃。從他那里學來的東西,是名副其實的真理,將在我前行的路上霍霍閃耀。
當初,他剛送的龍骨只有手掌長短。如今長到這般高矮,我又不禁想起了他——我最敬愛的爺爺。放下水壺,望著水沿著土壤的輪廓緩緩滲入的弧線,仿佛能看見龍骨牢牢抓緊泥土的深根。我暗暗叮囑自己,等放了暑假,一定立即背起行囊,馬上回到那個鄉下的村莊,回到那個熱鬧又祥和的小院——因為,那里有我的根。
概括借鑒點2
摹神狀態,形神兼備。
解讀文本
王叔遠雕刻“大蘇泛赤壁”所用的原材料僅是“計其長曾不盈寸”的桃核,其用料體積之小,令人嘆為觀止。可恰恰就是這么簡單的原材料,卻出神入化地再現了那些生活場景,使人身臨其境;正是這么狹小的桃核,王叔遠卻雕刻出五人、八扇、篷、楫、爐、壺、三十四個字等復雜內容,其技藝之高超已不言自明了。而這技藝的高超還要靠作者細膩的描繪,摹神狀態,使人物栩栩如生,場景逼真自然。 “峨冠而多髯”的蘇東坡,“袒胸露乳”的佛印,以貌顯人。而蘇東坡、黃魯直“共閱”“各微側”“如有所語”的專注和佛印“臥”“詘”“豎”“倚”的超然,則通過其形體動作來展現。而船后二舟子,一個以“攀右趾”的動作顯其粗獷,“若嘯呼”的神態顯其豪放;一個以“視端容寂”顯其神態平靜,“若聽茶聲然”的心理顯其專心。船上人物呼之欲出,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他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現。形態描寫越生動,人物形象就越傳神,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如魯迅的《社戲》中“我”和小伙伴們高興地一起乘船去看戲時,作者運用了“點、磕、退后、上前出”這幾個詞,描寫了開船時的一系列動作,表現出這幾個少年駕船技術的嫻熟,同時幾個動作連貫而又干脆利落,也襯托了幾個少年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因此,好的形態描寫猶如文章的靈魂,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突出,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