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動靜結合手法。
解讀文本
《渡荊門送別》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先寫山勢與流水,然后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頷聯中的“隨”“入”二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生動形象,寫出了長江的氣勢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作者不僅寫盡“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氣勢大開;并且還通過動態的描寫,將山河景象表現得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原本卻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乘舟而行的實際體驗。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動靜結合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手法,我們在寫作時若能恰當地使用此種手法,就能彌補文章單調的缺陷,使文章生動起來。例如王維在《鳥鳴澗》中所寫: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態的,作者以動襯靜,達到了“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描寫景物時,既要注意描繪靜態的景物,也要寫好動態的景物,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②有些景物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缺少動感和活力,我們可以運用擬人或比喻的手法,讓它們變得充滿生機。③對于處在動態中的景物,則要寫好景物活動或發展變化的狀態。
概括借鑒點2
巧妙運用神話傳說和典故。
解讀文本
《黃鶴樓》的前兩句運用了神話傳說和“仙人乘黃鶴”的典故。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云費文偉(即費祎)登仙駕鶴過此。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切入,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駕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時會有的感受,氣勢蒼茫,感情真摯,意境開闊。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地引用神話傳說和典故,使讀者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從而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和趣味性。如廣西桂林中考滿分作文《感受節日》的片段: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大人說七夕是年輕情侶約會的時間,并且告訴我們,在七夕那天夜晚,靜靜地站在葡萄架下,便有可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聽到后,就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婚姻。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間愛情的甜蜜。
作者引用詩詞、傳說來顯示才情,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使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顯明生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提高了作文的質量,成為作文的亮點。
《感受節日》原文:
感受節日
廣西桂林一考生
洋溢著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發著勃勃文采精華的氣息,閃爍著古國文明的燦爛輝煌——節日,它陪伴著小小的你我快樂成長……
每當提及節日,我的心中免不了地會有些激動。節日的背后,有著怎樣美麗而神奇的傳說?怎樣豐厚深邃的文化底蘊?怎樣美好甜蜜的向往與期盼?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伴隨著一聲聲爆竹的炸響,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春節是歡樂祥和的節日,它向我們呈現出一個個生機勃勃的面容;每一個春節的到來,就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開始……春節到來了,我們人生的又一個新陳代謝、又一次除舊布新到來了。生命在成長,世界在變遷,年的遠去又重來,就像接力似的又開始了下一段賽程。所以,在春節時,不管過去的一年收獲多少,是順境還是逆境,人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感受春節,感悟那份“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激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感情的節日,人們懷著傷感、懷著思念為故去者上墳,虔誠地祈愿逝者在天國能夠過得快樂,也祈盼他們在天有靈,給活著的人以精神的蔭庇。感受清明,緬懷那些駐留天國的靈魂!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只為屈原的那縱身一躍,只為那位圣賢的忠君愛國,便有了這個壯烈的節日。“波濤卷不去,忠魂得永生”,因為不忍見大好河山斷送于奸佞之手,卻又無力回天,何不一死了之,換個眼不見為凈?“堪笑楚王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感受端午,感悟滿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無處濺灑的悲愴!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大人說七夕是年輕情侶約會的時間,并且告訴我們,在七夕那天夜晚,靜靜地站在葡萄架下,便有可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聽到后,就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婚姻。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間愛情的甜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月圓人團圓,深深勾起客游異鄉的人們對故土、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一個漫漫長夜,蘇東坡長嘆一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國、牽掛親人的情思。
年年歲歲去去來來,感受節日的文化,感受節日的溫馨,感受節日的美好,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不同,每一次的感受都如詩如畫,每一個人都懷揣著一個美好甜蜜的夢,在感受中得到了更多更美好的實現!
概括借鑒點3
白描手法的巧妙運用。
解讀文本
《野望》運用白描的手法,以質樸的語言描繪薄暮時分所見的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是總寫秋色: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是勾勒眺望到的景象,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氛,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這四句詩以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自然樸實,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運用了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把所描繪的人物、環境、事件勾勒得鮮明生動、形象逼真。例如魯迅先生《故鄉》一文里: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在這里,魯迅先生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個月夜海邊瓜地上手持鋼叉的少年形象,簡潔明快,仿佛一支充滿童趣的夢幻曲, 回蕩在讀者心間。在《孔乙己》 一文中, 魯迅先生先后兩次勾畫出孔乙己付錢的情景, 前面寫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錢” , 用一個“排”字生動地顯示了孔乙己雖窮卻炫耀富裕的酸性,后面寫的卻是“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 ,改用一個“摸”字,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這時候已經窮困潦倒,酸氣全無,生計維艱。 “排”和“摸”,一字之差,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小說主人公的前后遭際和命運之別。
我們在運用白描手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用準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樸素、單純的描寫,做到既省儉,又傳神。②要重點表現描寫對象的特征和情態,不要用濃艷的形容詞和繁復的修飾語。③要精心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風貌,運用簡練而傳神的語言,起到“畫眼睛,勾靈魂”的良好效果。
概括借鑒點4
點染手法的運用。
解讀文本
《錢塘湖春行》一詩運用了點染的手法。首句點明春行最初的地點是在孤山寺的北面和賈公亭的西面,接著轉入對西湖初春景色的鋪敘、渲染。次句從宏觀方面(春水和云氣)一展西湖的春容。頷聯從動物方面(鶯和燕)渲染西湖初春的勃勃生機。頸聯則從植物方面(花和草)渲染西湖初春的美麗景色,烘托游人春行的愉快心情。尾聯點明作者的足跡已經轉到了“白沙堤”。不僅如此,中間兩聯的染中又有點:“早鶯”“新燕”說明,時令當在初春;“幾處”當為“行”中所見;“迷人眼”“沒馬蹄”當為“行”中所感。正是這樣,尾聯落腳于湖東的“白沙堤”才不會顯得突然。由此可見,點染手法在白居易的筆下,既用于表情達意,又用于安排整首詩的結構。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點染”本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后借用到詩詞的技巧中。“點”是指點明主旨的精練的話,“染”是指塑造形象的鋪陳的話,這種點染結合的藝術手法,很適合于平時的寫作。如某中學生的習作《我的家鄉》,先以“我的家鄉四季很迷人”一句點出寫作重點,然后抓住四季景物特征, 予以渲“染”或烘托:“迎春花開了,一片片金黃色的花瓣張開了笑臉,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來。”“夏天的景色更加美麗。郁郁蔥蔥的白楊樹上長著密密層層的枝葉,像一排排強壯的哨兵在放哨。”“粉紅色的花瓣中露出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翡翠般的荷葉露出清晰的葉脈,像一個個大圓盤浮在水面。”“冬天,是一個快樂的季節。鵝毛大雪把天地都變成了白色。”
我們在運用點染手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先“點”明中心,再予以渲“染”或烘托。②要抓住景物特征,輕輕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韻。③要明確“染”是為“點”服務的,要做到著力于“染”,目的在“點”。
《我的家鄉》原文:
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長春,那里的景色非常美麗,我愛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四季很迷人。
春天,天氣漸漸地變暖和了,溫暖的陽光灑向了大地。柳樹抽出嫩綠的新芽,小草從地底下鉆出來,湖面上的冰融化了,它們給大地換上了綠色的新裝。迎春花開了,一片片金黃色的花瓣張開了笑臉,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來。
夏天的景色更加美麗。郁郁蔥蔥的白楊樹上長著密密層層的枝葉,像一排排強壯的哨兵在放哨。南湖開滿了荷花。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畫家的毛筆,蘸上了粉紅色的顏料。開放的荷花,有的綻開兩三瓣,有的全部綻開。粉紅色的花瓣中露出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翡翠般的荷葉露出清晰的葉脈,像一個個大圓盤浮在水面。一陣微風吹過,湖面上泛起一層層魚鱗般的波紋。荷花、荷葉隨風飄動,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
秋天到了,天氣涼爽了。柳樹、楊樹的葉子由綠變黃,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松樹、柏樹堅強地站在秋風中,依然那樣翠綠。小草由綠變黃了,在秋風吹拂下,像一塊軟綿綿的大地毯。
冬天,是一個快樂的季節。鵝毛大雪把天地都變成了白色。小朋友們在雪地里嬉戲、玩耍,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還有的滑雪橇。可愛的雪人站在雪地上高興地看著小朋友做游戲。
我喜歡家鄉的四季,我愛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