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關心國家命運,不忘報國之志。
解讀文本
《己亥雜詩》的后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以落花為喻,表明詩人的心志。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是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并以此來表達自己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要學習古代仁人志士“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即使力量有限,也要樹立遠大目標,心存報國之志,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概括借鑒點2
線索清晰,章法嚴謹。
解讀文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圍繞“雪”展開,全詩關鍵在四個“雪”字,第一個“雪”字是寫送別以前的雪景,第二個“雪”字寫送別時的雪景,第三個“雪”字是寫臨別時候的雪景,第四個“雪”字是寫送別之后的雪景。以“雪”為中心線索來進行抒情寫景,使得全詩線索明晰、章法嚴謹。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在寫作時用清晰的線索貫穿,往往可以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如魯迅的《社戲》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線索來構思全文,再現了兒時在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那么如何讓文章一脈貫穿,線索明晰呢?我們要確定與文章內容有關的能表達文章中心的人物、事物或事件等作為文章的線索,中心事件要緊緊圍繞線索展開,線索的安排要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體,結構嚴謹。
概括借鑒點3
語言鮮明,用詞準確。
解讀文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用詞生動、準確,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第一節的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讓我們眼前呈現出一幅狂風怒吼的畫面,緊接著“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一系列動詞的運用,極具表現力,描寫出茅草被狂風卷起又落下時的狀態,生動形象,極具畫面感。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在寫作文時可以用準確而鮮明的詞語來塑造人物,彰顯精神,用一系列連貫的具有表現力的動詞塑造人物或表達情感更易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例如: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的父親為“我”買橘子的片段,文段運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攀”“縮”“微傾”“放”“爬下”“抱”等詞語準確地將父親過鐵道為“我”買橘子的畫面描寫得生動有感染力,塑造了一個為兒子默默付出的父親形象,真情流露,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