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提升素養,善抓機遇。
解讀文本
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典故,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托物寓意,解釋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和沉痛的惋惜。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修養與素質,也要善于抓住機遇,表現自我,主動尋找能知人善任的“伯樂”,這樣,我們才不會被埋沒,才能像千里馬一樣“日行千里”。
概括借鑒點2
托物寓意,抒發情懷。
解讀文本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深遠,寓意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淋漓盡致。
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典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以千里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比喻有才之人終生不得其用的遭際;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有賢德的人才難遇圣明的君主;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之情,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在平時寫作中怎樣運用托物寓意手法呢?一要找到所寫之物和要表達的思想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如于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石灰詠懷,通過敘寫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品質。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來細致地描寫。借助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描摹出形神兼備的事物,使人耳目一新,如臨其境,使文章的言志有所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