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讀文本
本文多用否定句,在對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字為全篇的眼目。“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表現出作者不重視名聲、淡泊寧靜。“不慕榮利”“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表現出作者恬淡自足、淡泊名利和安貧樂道。“不求甚解”表現出作者胸襟開闊、意存高遠。“家貧不能常得”“不蔽風日”襯托出作者的開朗樂觀。“曾不吝情去留”表現出作者的耿直率真。這些“不”字不僅使五柳先生率真自然、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更加突出,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我們在塑造人物時也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樣才能突出人物的個性呢?就是把他與眾不同的地方表現出來。例如,表現一個同學在學習上鍥而不舍、刻苦鉆研,就要在生活中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別人吃飯時說說笑笑,可是他卻眉頭緊鎖、心事重重;別人走路時抬頭挺胸,他卻頭也不抬,有幾次差點撞上人……這樣,運用“不”字,就能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人物的特點。
概括借鑒點2
概括凝練,言語傳神。
解讀文本
本文的特點之一就是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對人物的描寫,多半是總結性的語言和結論性的語句。這些語句并不乏味枯燥,反而能傳遞出人物的神韻,這是因為每一條概括性的語句都含有豐富的生活情境,如“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是對他品格和情操的高度概括;“好讀書”與“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塑造了一個以讀書為樂的文人形象;“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寫出了他衣食住行的貧困不堪;“晏如也”三個字彰顯了陶淵明處之泰然和君子樂道的精神。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在寫作中,我們可以運用高度凝練、具有概括性的詞語,表述豐富的內涵,用寥寥數句彰顯人物的神韻和風采,做到言簡義豐,自然流暢。如: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這是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給予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在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詞中,“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寫出了其在艱苦的歲月中仍然堅持讀書研究和寫作,寥寥幾字體現了他的文人治學的精神;“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寫出了季老先生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知識分子的良知,書中凝聚了很多對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