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借鑒點1
富有情味的語言描寫刻畫人物。
解讀文本
全文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語言描寫,傳神生動地塑造出了三個藝術形象。孫權作為吳國之王,他能夠關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運用了感嘆號。當呂蒙找借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先聲明要求他讀書的目的并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借口,進一步開導,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勸導呂蒙——讀書大有益。孫權絲毫不擺當權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是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范。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對呂蒙有一種敬羨之情。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寫好人物語言是記敘文寫作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如魯迅的《社戲》:“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 雙喜說。阿發說:“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通過對話描寫,寫出了阿發的熱情好客和樸實。
概括借鑒點2
材料取舍,詳略得當。
解讀文本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現學習使人發生巨大的變化,只要能表現出這種變化就能突出促進這一變化的動因——學習的巨大作用。在情節構思上,文章詳寫了孫權勸學,而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略學,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魯肅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更好地突出了開卷有益這一主題。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的需要來確定的。詳寫的要做到濃墨重彩,生動具體;略寫的要做到簡筆勾勒,概括精練,畫龍點睛。只有做到濃淡相宜,詳略得當,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如《社戲》詳寫行船、看戲與歸航等情節,略寫鄉間生活及看戲的原因,這樣不僅鮮明地突出了鄉村少年淳樸善良、天真可愛的形象特點,也巧妙地交代了廣闊的社會背景。
概括借鑒點3
在對比和烘托中刻畫人物。
解讀文本
文章開篇寫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從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呂蒙借事務多推托,孫權用自己的狀況和呂蒙的狀況作對比駁斥他的托詞,說明沒有理由不去學習。文章開篇寫呂蒙找理由不學習,后來從魯肅的話中可揣測呂蒙曾無“才略”,與后文呂蒙的表現、魯肅的評價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學習帶給一個人的巨大轉變。同時魯肅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通過他“拜蒙母”,可看出魯肅被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側面襯托出呂蒙富有學識。文章在對比和烘托中表現了呂蒙的變化及人物形象。
運用方向和可能性
寫作中運用對比和烘托可以彰顯人物性格。如楊振寧在《鄧稼先》一文中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有烘托作用。奧本海默出類拔萃,是美國一流核物理專家,在世界早有聲望。此處對比,說明鄧稼先與奧貢獻相當,還比他多了好多優秀品質,旨在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堅毅和奉獻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對比烘托彰顯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