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這一時期科技的重大成就。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將黏土做成陶活字,用來排版印刷。這種方法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制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畢升的方法是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然后再用火燒硬,使之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便于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制成的藥劑,然后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排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用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印刷術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